4新闻中心
您的位置:首页  ->  新闻中心  -> 公司动态

车床加工件的外圆车削工艺


车床加工件的外圆车削工艺是通过车床主轴带动工件旋转,配合刀具沿轴线方向的进给运动,切除工件外圆表面多余材料以获得预定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加工方法。其核心工艺流程涵盖粗车、半精车、精车三个阶段,各阶段技术参数与刀具选择需严格匹配加工要求,具体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如下:

一、工艺流程
粗车阶段
目标:快速去除大部分加工余量,为后续工序提供基础。
参数:切削深度2-5mm,进给量0.3-1.2mm/r,切削速度80-150m/min(碳钢材质)。
刀具:尖头刀,小前角(γ=5°-10°)与负刃倾角设计增强切削强度。
精度:公差IT13-IT11,表面粗糙度Ra12.5-50μm。

半精车阶段
目标:过渡工序,减小余量并提升表面质量。
参数:切削深度0.5-1mm,进给量0.2-0.5mm/r,切削速度提升10%-20%。
刀具:调整前角至10°-15°,刀具主偏角75°-90°,刀尖圆弧半径0.5-1mm。
精度:公差IT10-IT9,表面粗糙度Ra6.3-3.2μm。

精车阶段
目标:获得最终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。
参数:切削深度≤0.5mm,进给量≤0.3mm/r,切削速度200-300m/min(碳钢材质)。
刀具:90°偏刀,大前角(γ≥15°)与正刃倾角设计,刀尖圆弧半径0.2mm。
精度:公差IT7-IT6,表面粗糙度Ra1.6-0.8μm;有色金属加工可达Ra0.4μm以下。

二、关键技术要点
刀具选择与调整
粗车:优先选用宽排屑槽刀具,处理连续切屑,切削深度耐受性优于其他刀型。
精车:采用修光刃设计(副偏角kr=0°,长度bε=1.2-1.5倍进给量),降低表面粗糙度至Ra2.5-5μm。
特殊材料:加工铜、铝等有色金属时,选用金刚石刀具,切削深度<0.15mm,进给量<0.1mm/r,切削速度≈300m/min。

切削参数优化
切削速度:硬质合金刀具可达200m/min,陶瓷刀具500m/min,聚晶金刚石刀具900m/min(普通钢材)。
进给量:粗车阶段进给量是正常值的几倍至十几倍,需配合修光刃实现高效加工。
切削深度:精车阶段切削深度≤0.5mm,避免刀具磨损影响尺寸精度。

质量控制措施
尺寸精度:使用游标卡尺、千分尺测量,精车阶段测量频次≥3次/批次。
形状误差:圆柱度偏差通过尾座偏移修正,直线度误差需校验车床导轨平行度。
表面质量:采用冷却液降低切削温度,减少热变形量40%-60%;有色金属加工时,冷却液需具备防锈和环保功能。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轴类零件加工
工艺路线:预备加工→粗车外圆→热处理(正火/调质)→半精车外圆→精车外圆→磨削(高精度要求)。 案例:减速器输出轴(材料40Cr)加工中,粗车阶段采用一端卡盘另一端顶尖装夹,半精车和精车阶段采用两顶尖装夹,保证同轴度≤0.05mm。

盘类零件加工
设备选择:短而粗的大型盘类零件在立式车床上加工,避免离心变形。
工艺控制:粗车时主轴转速低于精车,端面车削时床鞍需锁紧,防止外凸或内凹。
有色金属精密加工 刀具材料:聚晶立方氮化硼(PCD)刀具,切削速度900m/min,表面粗糙度Ra0.1-0.4μm。 工艺创新:采用加热车削法(等离子体加热、电磁感应加热),降低材料强度和硬度,提升切削效率3-5倍。

[返回]